
云南红都 革命摇篮
富宁县隶属于云南省文山州,古称“富州”,早在1934年,中国工农红军建立了以富宁为中心的滇黔桂边区革命根据地,这是中国共产党在云南创建最早、斗争范围最广、坚持时间最长、政权最完善、少数民族参与最多的红色革命根据地,同时,它也是中央红军长征后在南方坚持游击战的重要根据地之一,被誉为滇黔桂边区及云南“红都”。

图1 富宁县城旧貌


图2 、3 富宁县城新貌
我们走进富宁县革命纪念馆,仿佛回到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岁月,馆内详细记载了富宁县的革命历史,从每一位英雄人物的事迹中,我们深刻感受到革命先辈们顽强的革命精神和无私无畏的奉献精神,这种精神时刻激励着后人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这也是云南艺术学院美术学院此次浸润行动的重要课题。

图4 1975年,邓小平同志作出“富宁县是革命根据地,确有其事,请有关部门给予重视”的重要批示


图5、6 驻点师生参观富宁革命纪念馆



图7、8、9 展馆内陈列的部分革命展品
中越边境 红色堡垒
田蓬镇是位于富宁县西南部的边陲重镇,与越南相邻,田蓬“狮子山”犹如一座巍峨的红色堡垒,矗立于中越边境线上,狮子山哨所是当时对越自卫反击战的前沿阵地,如今已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这里有猫耳洞、防空洞等战争遗迹,是那段峥嵘岁月的永恒见证。1938年,云南省工委先后派党员到西畴、麻栗坡等地活动,开展抗日宣传,在田蓬地区建立“滇越桂边区民族先锋队”,引领着各族人民投身抗日救亡的洪流。

图10 田蓬大石板战斗遗址

图11 田蓬哈坑战斗遗址
田蓬镇这座红色堡垒,不仅见证了历史的辉煌,更激励着后人继续发扬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

图12 驻点师生到达狮子山主峰


图13、14 “把爱献给祖国的明天”
红都边关 革命重镇
归朝镇地处富宁县东南部,它不仅是滇黔桂边区革命根据地的中心之一,更是革命时期有名的七村九弄山区,承载着丰厚的历史底蕴和革命记忆。在这片热土上,红色革命浪潮曾风起云涌,中央红军在归朝建立“苏维埃政府”“青年会”等组织,团结各民族力量,开展武装斗争。归朝镇保留了许多革命遗址,包括归朝“青年会”旧址、“兄弟会”代表会议旧址、大田坝阻击战遗址、甘美伏击战遗址、归朝包围战遗址、“洞楼惨案”遗址等。

图15 归朝战斗旧址

图16 甘美伏击战旧址

图17 滇黔桂边区“苏维埃政府”旧址、
“青年会”旧址、“包围战”旧址


图18、19 驻点师生在“滇黔桂边区革命根据地”
前的合影
红色浸润 美育共进
云南艺术学院美术学院第四轮美育浸润行动中,罗旺、杨小平和毕志杰三位同学分别赴田蓬镇田蓬中心小学、富宁县第二中学和归朝镇中心小学开展对口支教工作。
杨小平同学派驻的学校——富宁二中,这里曾是田蓬“民先队”成立地遗址,“民先队”成立后,在宣传“团结抗日、反内战、争民主”中做出了积极贡献,也为解放富宁积累了武装力量和奠定了革命基础。校园内的纪念碑正对着学校大门,时刻警醒着学生学习革命先驱奋发进取的革命精神。

图20 田蓬“民先队”旧址


图21 富宁二中校园内的田蓬“民先队”成立地遗址
纪念碑
杨小平同学带领学生描绘革命根据地,将田蓬镇“民先队”不畏不屈的革命精神贯彻到课堂中,将红色文化以美育的形式渗透在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中,使学生在此过程中重温历史,激发了学生的意志,使红色基因得以一代代传承。


图22、23 杨小平在富宁二中描绘田蓬“民先队”
成立地遗址

图24 杨小平作品
罗旺同学来到田蓬中心小学,他积极带领学生参加了部队组织的一系列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在学雷锋纪念日主题活动中,鼓励孩子学习雷锋精神、争做时代新人。在狮子山主峰,他带领学生循着历史的足迹,体验和感悟英雄的光辉,学习英雄革命精神,在南疆红领巾辅助站宣誓,以保卫边疆战士的风采辅育孩子心灵,激励孩子勇于担当,为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图25 罗旺带领学生到达狮子山主峰

图26 罗旺带领学生在南疆红领巾辅助站宣誓

图27 罗旺带领学生参加“岗位学雷锋 攻坚当先锋”
学雷锋纪念日主题活动

图28 罗旺带领学生到龙哈小学进行赠书仪式
罗旺同学将红色教育融入美术课堂,他开设了以“红梅精神”为主题的课程。新中国时期画梅艺术表现为革命的红梅精神,红梅赞主题画梅、毛泽东咏梅诗意画以及其他以梅花为精神载体的革命题材为画梅艺术注入了革命的精神品格和英雄气概。“红梅精神”主题课程的开设既是对新中国时期革命精神的延续,也时刻激励着学生学习红梅品格,使红梅精神成为他们成长路上的精神灯塔。

图29 罗旺在田蓬中心小学讲授“红梅精神”主题课

图30 “红梅精神”课堂成果展示




图31 学生“红梅”作品展示
归朝镇中心小学是骇人听闻的“洞楼惨案”遗址所在地。毕志杰同学在校园内带领学生绘制了一幅幅革命题材的绘画作品,在美化校园环境的同时,将红色革命精神以美育的形式浸润课堂,时刻激励着学生铭记先辈们顽强的斗争精神,也是对学生精神的洗礼和思想的升华。


图32 归朝中心小学校园内的“洞楼惨案旧址”纪念碑

图33 归朝镇中心小学校园内有关“洞楼惨案”的介绍


图34 毕志杰带领学生描绘“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等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过程中的重大历史事件

图35 毕志杰在归朝镇中心小学带领学生描绘“地道战”
罗旺、杨小平派驻的学校靠近中越边境线,距离富宁县县城有几个小时的山路,毕志杰同学派驻在归朝镇,停水停电的状态下,生活条件较为艰苦,但是三位同学始终坚守在自己的支教岗位,不畏艰辛、任劳任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田蓬镇的孩子们,每天放学后都要结伴走几公里的山路回家,山路崎岖,极为艰辛,但是他们在革命历史光辉的照耀下,展现出新时代少年的坚韧与毅力。他们在求学的道路上勇往直前,不畏艰难,这正是革命精神的生动体现。


图36、37 田蓬镇的孩子们放学的路上

图38 罗旺与学生在放学路上的合影
云南艺术学院美术学院第四轮美育浸润行动不仅为边疆地区的孩子们带来了美术教育,更将红色文化和革命精神深深植根于他们的心中。罗旺、杨小平和毕志杰三位同学用他们的实际行动诠释了革命精神在新时代的传承和发扬,为边疆地区的美育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