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2日上午,云南省高校数字化艺术创作重点实验室“双师双能型”教师培养及学生就业技能提升项目由文山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讲师、教科办副主任袁鸿牧博士授课,讲授教育部第三批一流课程《旅游工艺品设计与制作》建设过程,系统分享一流课程建设的核心理念与实践经验。

袁鸿牧博士获批的《旅游工艺品设计与制作》课程,基于国家教育政策背景,深度领会第三批国家级一流课程建设的核心导向,紧扣“质量为本、注重创新、分类推荐、优化结构”四大原则,突出课程的“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要求,深耕旅游工艺品设计教育,创新“文化传承+产业适配”教书育人知识体系。
明确课程定位是成功的关键。袁鸿牧博士详细阐述《旅游工艺品设计与制作》课程的三大核心定位。能力培养定位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价值引领定位强调地域文化认同和工匠精神培养;产业对接定位使课程紧密对接旅游工艺品产业需求,培养符合行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课程的三大核心与六个维度。“实用、创新、地域”是本课程的三大核心,六个关键维度确保课程既能培养学生技能,又能对接市场需求。一是课程目标维度,包括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思政目标,形成全面育人的目标体系;二是课程内容维度,涵盖课程理论框架、实践技能培养、非遗创新应用、跨学科融合路径,构建多元立体的内容体系;三是教学方法维度,创新性地采用项目式教学、校企协同教学、数字化教学相结合的方式,提升教学效果;四是师资队伍维度,明确师资能力要求,实施团队建设规划,确保教学质量;五是实践条件维度,通过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与校外实践资源整合,搭建完善的实践教学平台;六是评价体系维度,通过评价体系构建、过程性评价细则、综合性评价三方面,强化教学质量监控。

课程质量保障是课程长期发展的基石。《旅游工艺品设计与制作》课程的质量保障机制围绕“资源、执行、质量”三大核心,确保课程建设稳定推进、教学效果落地及人才培养符合需求。资源保障、师资保障、教学管理保障、政策与制度保障四大模块,形成全方位的保障体系,为课程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三维定位+四维体系”的课程架构。课程以“理论支撑、实践载体、产教融合”三维定位相互联动,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对接行业真实需求。课程构建“文化内核层、技术技能层、市场应用层、思政融入层”四个模块,形成系统化的教学框架。这一设计避免单一的技艺传授,形成多维的知识闭环,打造“从课堂到市场”的实训链条,显著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同时,课程教学中注重价值塑造与技艺传授并重,特别强调学生的地域文化认同,重视地域文化、工匠精神和社会责任的培养,并将相关思政内容有机融入到课程中,在传授专业技能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职业操守。
结合课程建设的具体实施,袁鸿牧博士分享了课程案例《壮族银器制作工艺数字化设计》。该案例围绕广南县八宝村壮族银器制作技艺的传承与活化,全面展示壮族银器制作工艺的文化背景、工艺特点、工具使用和制作流程。团队师生将壮族银器中精美的纹饰分类整理,通过数字化技术对银器进行创新设计,使其更易于理解和推广,案例突出数字化技术为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创新提供新的可能性,是未来旅游工艺品设计教育的重要方向。

课程最后,袁鸿牧博士结合自身申报一流课程的成功经验,从申报书撰写、课程申报材料的准备与填写要求、课程目标设定、学情调研与教改项目的实施与应用等方面,展开了细致有效的分享。其中教学设计与质量控制、申报材料应真实反映课程特色和教学成果、支撑材料的积累要注重过程性和系统性等经验,为在座师生今后的项目申报提供宝贵参考。
本次教育部第三批一流课程《旅游工艺品设计与制作》课程建设解读与分享,内容翔实、见解深刻,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指导价值。课程以系统性的课程建设经验和创新性的教育理念,使参与项目培训的师生对一流课程建设有了更深入、更清晰的认知,为云南省高校数字化艺术创作重点实验室“双师双能型”教师培养及学生就业技能提升项目课程的深入开发与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了深刻思考与有益启示。
图文:何滢赟 姚世珍
一审:张仲夏、徐中宏
二审:何君
三审:刘恩权